“舞蹈奇葩”!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杯花舞推“陈”出“新”,有意思~

时间:2024-05-17 18:42:28 来源:时讯视界

“客家妹子客情长,舞蹈奇葩情甜甜过冬蜜糖。有意思~杯花声声迎客来,省级九游欢天喜地乐洋洋。非遗”悠扬的代表音乐里,杯花舞项目县级代表性传承人邓凌莉和李玲双手各执一对杯,性项轻轻摇晃、目杯敲打杯子,花舞一招一式游刃有余,推陈“铃铃铃”的出新清脆声响彻艺术培训厅。

这个用“伯公杯”作为道具的舞蹈奇葩舞蹈就是杯花舞,是有意思~运用客家山歌曲调为基调编写舞曲,以客家民间舞蹈动作为基础,省级并综合了民族乐器演奏和打击乐合奏的非遗九游舞蹈艺术。2007年,代表杯花舞被列入广东省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名录。2008年,兴宁市被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杯花舞)之乡”。

与时俱进“留下来”

“杯花舞起初是用竹板进行伴奏。清末,道士朱官祥发现‘伯公杯’的声音非常清脆好听,就改用兴宁本地产的白色瓷质‘伯公杯’代替竹板进行伴奏,使节奏更加多变,声音更加清脆悦耳,从而形成了杯花舞。”谈起杯花舞的历史渊源,邓凌莉如数家珍。

非遗传承既需要薪火相传,也需要与时俱进。李玲告诉记者,杯花舞的蜕变过程亦是如此,“后来,通过兴宁文艺工作者的改造提高,杯花舞被搬上舞台,成了富有地方特色的民间舞蹈。1983年,兴宁市文化馆干部林惠文等锐意创新,创编了杯花舞《明月照山乡》,并对舞蹈道具杯子进行改革,在‘伯公杯’底部留一个小孔,用松紧带套住拇指和中指,增加了表演人员的创作空间和表演技巧。2016年,杯花舞开始推向广场,逐渐成为老少皆宜、全民参与的全民健身活动。”

如今,杯花舞已成为中国民间传统舞蹈中,在华南地区影响深远的一枝“舞蹈奇葩”。在表演和传授过程中,一代又一代传承人不断推陈出新,赋予杯花舞新的生命力和表现力。

杯花舞项目县级代表性传承人邓凌莉和李玲在兴宁市文化馆给民间团队骨干培训。(林翔 摄)

全面开花“活起来”

“音乐声一起、杯花一摇,整个人的状态就像歌词里描述的一样‘欢欢喜喜乐洋洋’。”杯花舞爱好者李雪英2003年与杯花舞结缘,至今热爱不减,“我们每天早上六点半到八点在文化馆楼下跳杯花舞,已经成了习惯。”

李雪英所在的“快乐舞蹈队”有30多人,杯花舞爱好者汪志旋也是其中一员。“刚开始学的时候杯子都不会拿;到后来,不用松紧带套住手指,也可以非常熟练地展示各种舞蹈动作。现在我们经常表演给群众看,大家的反馈都很好。”汪志旋说。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像“快乐舞蹈队”这样的民间团队在兴宁大约有五六十个。“每年的杯花舞培训班都是文化馆开展非遗工作的‘必修课’,我们不定期开展杯花舞培训班,让每个团队派舞蹈骨干过来学,学了之后让她们再带回去教,‘以点带面’全面推动杯花舞在市民生活中‘开花结果’。”李玲说。

杯花舞爱好者与杯花舞项目县级代表性传承人讨论技巧。(林翔 摄)

舞蹈道具杯子进行了改革,在‘伯公杯’底部留一个小孔,增加了表演人员的创作空间和表演技巧。(林翔 摄)

多方合力“传开来”

2016年,兴宁市第一小学将杯花舞带进校园、引入课堂,并作为学校的大课间活动全面推进。“每周一、三、五课间操时间,全体学生都会到操场上,手持‘伯公杯’,一起跳杯花舞。”兴宁市第一小学音乐老师罗玲说。如今,全校师生课间共跳杯花舞已成为该校的一道独特风景。除此之外,学校还分别成立了教师、学生杯花舞蹈队,力促优秀客家文化与教育教学相融并进。

“为了让全校师生更快、更好地学好杯花舞,学校还对音乐教师进行了集中培训,研究制定了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并根据小学生的特点对杯花舞进行改良,精心录制教学视频,深入课堂进行教学指导。”罗玲告诉记者。

记者了解到,兴宁市文化主管部门近年来采取了多种措施保护和传承杯花舞,先后为其申报县、市、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挖掘整理相关的历史资料,常年开展杯花舞“三进”(进校园、进社区、进乡村)活动,使杯花舞成为公共文化活动的主要项目。

花舞走进校园,增强非遗传承氛围。(受访者供图)

“我们还通过组织培训、带徒传艺等方式,常年在文化馆杯花舞传习所传授舞蹈技艺,不定期深入到传承基地和各文艺团队开展传承培训活动。”邓凌莉告诉记者,下一步文化馆将通过以练代培、以演代训等方式继续实施一批保护计划,推动杯花舞绽放新光彩、焕发新活力。


视频/文/梅州日报记者:赖运香

图/梅州日报记者:林翔

编辑:罗欢欢

推荐内容